天心区前身为长沙市南区。1996年7月10日,经国务院批准长沙市南区更名为长沙市天心区,它除保留原来南区的大部分城区外,还并入了原西区的两个街道办事处(坡子街、学院街)、原郊区的大托乡、园艺场、畜牧农场等区域。据南区志记载:秦统一中国后,分天下为36个郡,南区位于长沙郡的临湘县。汉长沙王吴芮,建长沙国,立都临湘。此后三国六朝仍旧。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,改临湘县为长沙县,宋哲宗无符年(1098)从长沙县析出五个乡及湘潭县两个乡,置善化县,驻地鸡公坡(今县正街)。 清初善化县分为四乡、五坊厢。南区处在上、下厢。乾隆年间城内设坊,辖十四个铺。南区为十三、十四铺。光绪时期,铺改都。南区为一、八都。辛亥革命胜利后,裁善化县合入长沙县,隶属长沙府,南区为长沙县的城南镇。 1934年,长沙城内设4个区,城南区为第二区,6月成立第二区公所,驻地朗公庙(今朗公街)。辖4个坊、15个保。1938年,长沙市废除区、坊、保、甲4级,改为镇、、保、甲3级建置,城南区改为黄道镇、礼贤镇、天心镇。是年11月“文夕”大火后,长沙市政府裁撤,原范围归属长沙县管辖,城区分城财、城北两镇。1942年初,恢复长沙市政府后,城区划为城东、城西、城南(镇址鳌山庙)、城北、城中(镇址火药局)5镇。1944年1月,镇、乡改区,长沙市划为东、南、北、会春、文艺、金盆、岳麓等8区。是年6月军侵占长沙。翌年2月,置日伪城南镇。8月,抗日战争胜利后,城南恢复区建置,辖8个保,1947年2月扩充为14个保,453个甲,后调整为192个甲。此建置至长沙解放。
1949年8月5日,长沙和平解放,市人民政府派军代表 接管城南区警察分局及下设四、五、六分驻所。8月26日成立城南区公安分局。27日接管国民政府城南区公所,9月撤销旧区公所,成立城南区人民区公所,所址下黎家坡。
1950年6月,全区废除原3个公安分驻所、14个保、292甲,按地域成立城南路、天心阁、西湖路、社坛街、灵官渡、楚湘街、织机街7个居民委员会。
1950年9月,金盆岭南大十字路(后更名为南大路)和裕南街两个居民委员会划归南区。
1951年5月,南区织机街居民委员会划属东区,西湖路居民委员会划属西区。
1952年,7个居民委员会均改为街道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处,次年改称街道办事处。
1954年,区域调整。全区设南大路、新兴路、裕南街、天心阁、楚湘街、城南路、灵官渡7个街道办事处。
1955年5月,城南区人民政府改称南区人民委员会。
1960年4月,区人民委员会撤销,成立长沙市妙高峰人民公社,驻地席草田7号,下辖8个分社(其中一个农业分社)。
1961年9月26日,恢复城南区人民委员会。
1968年9月,成立革命委员会,取代人民委员会。
1980年10月28日,撤销革命委员会,成立南区人民政府。
1996年7月10日,长沙市划调整后,南区更名为天心区。天心区现辖9街一镇,68个社区居委会,12个村委会,面积102平方公里(含水面30平方公里),人口42万。
天心区是湖南省政府新址所在地。省府南迁使天心区在长、株、潭的核心区位和长沙市的战略区位优势更加明显.
天心区是长沙著名的商业大区、商业老区。数百年来商业繁华,名老字号大都跻身于此。近年来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的建设又为商业老区焕发了新的生机。
天心区文化底蕴尤为厚重,两千余年城址未变,历史文化气息浓郁,文化遗迹众多,文化种类丰富,文化渊源悠长。
进入21世纪,天心区的决策者们提出了“创业兴发展,三年新跨越”的战略目标,天心区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,以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特色更加突出,浓厚的文化底蕴将得以不断彰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