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心阁
来源:区电子政务办 发布日期:2017-07-30 10:58:40
天心阁在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,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他建筑融于一体,为长沙重要名胜之一。周围街道天心路、天心里、天心街、天心巷、天心游路等皆因天心阁而名。1933年长沙市市长何元文曾规划将妙高峰归入天心阁风景区,拟修建从天心阁至妙高峰的游览道路,此即天心游路的来由。
天心阁古城墙系明洪武(1368-1938)年间,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,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。明末,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,城墙曾遭破坏。清顺治十一年(1654),洪承畴经略湖南,驻长沙,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,使长沙再度“城池崇屹,甲于他郡“。清咸丰二年(1852),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后,湖南巡抚骆秉章、毛鸿宾、恽世临、李翰章、刘琨等先后重修,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,设炮台九座,并增建月城,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。辛亥革命以后,拆除长沙城墙,修筑环城公路,仅留下天心阁一段古城墙。当时有联云:阁上九霄迎日月;城留一角看江山。
今存天心阁古城墙,长226.2米,高13.4米,顶面宽6.1米,占地5152平方米。1983年,湖南省人民政府、长沙市人民政府曾拨款全面维修,并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天心阁始建时间,至今不详。今发现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末善化禀生俞仪所作《天心阁眺望》诗:楼高浑似踏虚空,四面云山屏障同。指点潭州好风景,万家烟雨画图中。
清乾隆初,长沙城东南上有天心(又称天星)、文昌两阁,分列左右,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文昌阁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),因天心阁废圮,乃重修于文昌阁前。当时,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,他所撰《重修天心阁记》云:“会城东南隅,城脉隆起,崇垣跨其脊……冈形演迤,遥与岳麓对,上建天心、文昌二阁以振其势,后乃额天心于文昌,而省其一焉。”此后,天心阁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,为官民所重。嘉庆、咸丰、同治几朝均有修葺。清末学者黄兆枚为主阁撰写联,概括了建阁的初衷:四面云山都入眼;万家烟火总关心。
1923年,长沙开始拆除城墙,天心阁及其所在城墙因曹典球等人极力阻止,被保留下来。1924年辟为公园,将旧阁修复,并于阁两侧仿北京文澜阁增建二附阁,以游廊连接。1933年后市政府又在天心阁下辟建儿童公园。园中还建成有薰风亭,亭中有市长何元文撰写的《熏风亭记》。熏风亭对联针对儿童而作,联云:何云童子无知,但看攘往熙来,尽是天真活泼;须识后生可畏,等待名成业就,毋忘园里嬉游。
1938年11月长沙大火中,天心阁化为一片灰烬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,长沙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建为公园。1983年在旧址重建天心古阁,1984年12月竣工,终于恢复了古阁的雄姿旧貌。2002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天心阁由主副三阁组成,以两侧长廊相接,为弧状布局。主阁居中,高17.5米。下为花岗石基台,有白石雕花护栏,石狮栏柱。上为3层楼阁,木柱支撑,白色粉墙,三重檐歇山顶,盖栗色琉璃瓦,檐角飞翘,檐脊、顶脊均为黄色琉璃瓦。顶檐之下,南悬“天心阁”匾额,北额“楚天一览”。扶梯登阁,直上三楼,遥对蓝天,清风拂面,俯首四顾,全城景色俱在眼底,仿然置身天际。清乾隆年间诗人李绍隽曾吟道:
城南耸高阁,直与丹霄薄。
插顶上天门,扪着星斗落。
我今一登临,极目真廖廊。
特色卷横空,烟霞飞漠漠。
湘水作带环,麓屏为扃钥。
远浦送帆来,晴岚凝翠幔。
雁字写长天,渔叟沿江泊。
塔峰指顾间,万户倚楼脚。
举目白云低,凤动响铃铎。
胜迹昭古今,纵笔摇山岳。
两侧配阁为二层,也是歇山顶,与主阁相映,浑然一体。
天心阁不仅是长沙观光胜地,而且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。清代,这里为湖南省会的防守要区和军事禁地,有兵勇驻守,百姓不能入内。1852年9月,太平军攻打长沙,西王萧朝贵在天心阁下阵亡。1905年,禹之谟、陈家鼎受黄兴之托,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,其机关办事处即设天心阁三楼。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,长沙新军革命党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,密谋响应。武昌起义后,陈作新又邀约新军同志在阁中议事。策划长沙起义。1925年“五卅”惨案后,天心阁右炮台旧址建起“国耻纪念亭”。亭内竖一石刻地图,展示出中国遭列强欺凌与山河破碎的情状。1930年7月,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克长沙,曾在天心阁召集会议。1938年长沙大火后,周恩来赶赴长沙领导救灾工作,曾与蒋介石、陈诚等登临天心阁城头,视察灾情。1946年在天心阁北头城上,为纪念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建崇烈亭。巍巍古阁,又成了长沙近代历史的见证。名流雅士登上斯阁,总大开眼界,好诗佳联脱口而出。民国时省教育厅厅长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黄士衡《长沙天心阁》联去:高楼逼诸天,旦看那洞庭月,潇湘雨,衡岳烟云,十万户棋布星罗,到此一开眼界;江山留胜迹,最难忘屈子骚,贾生策,朱张性理,数千年声名文物,有谁再续心传。